首页 > 旅游新闻

组图: 诗意醇浓 安徽寻诗之旅

2014/10/21 10:00:46

  皖南从来诗意醇浓,巨星闪耀。池州、宣城等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频繁出现在唐诗宋词,谢眺、李白、杜枚、沈括、梅尧臣、文天祥等文豪先后任守、出生或到此游历,诞生了众多千古名篇。这里山也不高,水也不急,这不得不让人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看看让那些诗词大家写出不朽绝唱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好在这些地方均属旅游意义上的冷门,人肯定不多,于是怀好奇,趁中秋国庆长假,驾车开始了自己的寻诗之旅。

六尺巷

  宽容之得

  早起早出发是我的习惯,一来车少,二来神清。当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已驾车驶入野外的高速公路了。穿过贴着地表的薄薄晨雾,迎着微黄柔软的晨光,远山近树、野草稻浪交替变幻艳丽的色彩,尽情展示金秋的喜悦,我的心情也在这自然的田野里轻轻摇晃。许是心情舒畅的缘故,本该由安庆直接开往池州,可车却开过了高速路口,心想过就过了吧,反正高速公路也不能调头,保持好心情从别的路径走。正自我宽容自己的“过失”,“桐城二十六公里”的提示牌告诉我距桐城不远了。联想到明朝由高攀龙、顾宪成领导的文学桐城派,清朝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我临时决定到桐城一游。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

六尺巷的诗 摄影:虎墩崔老师

  刚近中午就到了小小的桐城。按照路人的指引,六尺巷就在眼前。这是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为六尺的巷子,南端巷口外的大树旁竖一刻着“六尺巷”的石碑,巷口矗立着一座高约三丈的汉白玉牌坊,上刻“礼让”二字,昭示着六尺小巷的文化内涵;两旁顶着青瓦的灰砖墙高约八尺,巷道由鹅卵石铺就,墙头外的树冠在巷子上方枝叶相交,为步行其中的人们带来丝丝阴凉;巷子的北端外有一艺术化的石刻,上面草书刻就张英的那首诗:“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氏为邻。吴氏扩宅起屋,越用张家院基,张家人千里弛书京城,想让张英动用官府力量制止。张随修书“让他三尺”。吴人感服其宽容之德、礼让之美,亦退让三尺,随有了现今的六尺巷。

  颇具调侃韵味的是,当张英感慨“不见秦皇犹见长城”时,现如今他家的“长城”及吴氏豪宅均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旁的荣军医院,一旁的跳鸡走犬的民居。留下来的只有他宽容礼让的美德。

    相关阅读:桐城:深邃历史 文风昌盛

  带雨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天下午五时,我来到了池州的杏花村。

杏花村

  诗人杜牧出任池州刺吏期间,曾携官妓程氏于清明时节,迎纷纷细雨踏青赏花,尔后在黄公酒垆品酒遐思,遥望窗外,春雨如烟,触发诗兴,乃作千古绝句《清明》。

  眼前的杏花村是否真是千年前的杏花村或许不言自明,但有资料证实确在此地。当年酿酒大师黄广润取水酿酒的“香泉井”至今保存完好,不同的是其上加盖了作为保护设施的房子,黄公井不能再饮风餐月了。如今杏花村已被妆成公园,里面用从民间搜集来的古砖老瓦增建了“六朝长廊”、“黄公酒坊”、“吟诗台”、“渔歌埠”、“怀杜轩”等景点。尽管我知道这其中有不少是后人的杰作,但我宁愿相信她是真的,徜徉其中,体会杜牧当年的种种况味。

酿酒中

  离开时,我看到坐落在公园大门内侧、叠加在一起的大号酒坛中,还汩汩地流淌着“黄公美酒”;大门外作为杏花村标志骑牛牧童用他那恒久不变的姿势吹奏着人们心中各不相同的牧牛曲,遥指着不同人心中不同的杏花村。我想,如能于细雨如雾的初春,携可意红伞,踏青沐雾,昵言品情,杏花醉酒,诗村留芳,定是人生胜景!

  次日清晨,我来到了池州老城的秀山门城楼,这里已被辟为秀山博物馆,正在维护,不能登楼参观。站在门外,遥望楼阁,秋浦楼三个大字清晰入眼。我知道,之所以叫秋浦楼是因为池州有秋浦胜景,并不是因李白写了十七首“秋浦歌”组诗,但仍使我想起了其中一首描写秋浦冶矿工匠的一首小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相关阅读:池州清新文化游

安徽旅游预定
去安徽旅游特价线路
安徽相关资讯
免费通话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