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新闻

河南云台山民间艺术—地方戏曲

2014/5/26 18:40:17

  早在金代,云台山就已有杂剧流行,至清代起怀梆成为当地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剧种。只是受现代娱乐活动形式的冲击,曾经流行于当地的怀梆有渐趋消亡之势,亟待抢救保护。

地方戏曲发展概况
  早在金代,杂剧就已在修武流行。同治四年(1865年),西村赵马方组织起一个有十余人参加的围鼓戏(卷),当时的围鼓戏不化妆,也没有服装道具,由演员围着鼓(弦)坐唱。光绪元年(1875年),崔庄张守正等人又组织起一个15人参加的旱船戏班,在表演中夹杂着怀梆的唱段。光绪九年(1883年),孟县牛三堂到大东村落户后传来了怀梆艺术,深受群众喜爱。到建国前夕,怀梆在修武发展到高峰,全县怀剧班达30余家。民国时期,豫剧在修武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是修武县戏剧事业的黄金时期,其中尤以怀梆和豫剧发展最快,也最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往往一村唱戏,周边数村群众携老扶幼前去观看,看戏者人山人海,如同过节赶会,成为全县人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逐步进入家庭,受电影、录像的冲击,人们的文化娱乐观念迅速改变,戏剧开始走向衰落,县豫剧团为谋生计,不得不改行演唱流行歌曲和现代舞蹈,怀梆几近无人会唱,濒于灭绝。

怀梆
  光绪九年(1883年)冬,孟县怀梆艺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县山区大东村落户,即在村上传授技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该村张春来出面,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大东村戏班。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张巨安(小名老虎)、李金荣、张凤歧等。张巨安口白清楚,嗓音铮亮,架势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在山区流传着“宁跑十里路,也要看张老虎”、“不吃馍,不喝饭,也要听张老虎唱一段”的顺口溜。很快,怀梆风靡全县。至民国时期,怀梆最为著名的演员是崔福令(外号“拐来孩”),他嗓音优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闻名远近数县。崔福令下台双拐,上台全丢,拿手戏为《桃花庵》中饰陈妙常,《刀劈杨凡》中饰樊梨花。

豫剧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保安十四旅建成西门小戏院舞台,并让其“血花剧团”在此演出豫剧,深受群众喜爱。1950年,北门村侯同勋等人专程赴开封学习豫剧,春节时组织村内戏剧爱好者演出了折子戏《断桥》、《藏舟》、《闹书馆》,轰动了县城内外。此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卷席筒》等传统剧目,大受欢迎。因豫剧充满地方特色,念白好学,韵调易唱,细腻大方,很快风行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众多。

上党梆子
  因云台山区毗邻山西上党地区,此剧种曾在云台山最为流行。1954年,斗水村戏曲爱好者郭麦旺、贾邦高等人组织起有30余人参加的上党梆子戏班,逢年过节演出《五凤楼》、《雁门关》、《海桃关》等剧目。文革期间,戏班解散。

河南旅游预定
去河南旅游特价线路
河南相关资讯
免费通话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