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2 16:00:54
关于老斋舍的故事很多。首先,宿舍门洞按照《千字文》头四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老斋舍分列十六斋。其次,为了纪念“六一惨案”中牺牲的三位学生,老斋舍三拱门依次名为如丰门、至德门、鸣岗门。另外,楼顶平台右侧,老数理学院旁有著名学者闻一多的雕像,图书馆两侧分别有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第二任校长王星拱雕像。两旁松柏成荫,庄严肃穆。
新浪旅游配图:老斋舍 图片来源:@守望珞珈 站在平台边缘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触目尽是满山苍翠,令人心旷神怡。脚下便是樱花大道,每年三月,如潮的人群蜂拥进武大赏樱,有本地市民,也有专门乘坐高铁从广州等地赶来的,人潮涌动,煞是壮观。花事正盛的时候,满树绯红的轻云,人在高处,俨然纵身云端。而樱花树间,还有十来株高大无比的银杏直插云霄。深秋时节辉煌灿烂,加上远处山形曼妙,不同树种的树冠或仍青翠欲滴,或已青黄相间,或已枯黄焦脆,或者干脆鲜红胜火。层峦叠嶂,形成色彩浓烈的山水画。此等美景,实在是比樱花更胜一筹。只是名气没有樱花大,慕名专程前来者少。因此,秋天逛武大其实是个更好的选择哦!
从樱园老宅舍拾级而下,横穿樱花大道,一片遍植花木的山坡便是传说中的“情人坡”了。不少大学都会有情人坡,正如名字所说,情人坡就是情侣们谈恋爱的好地方。武汉大学的情人坡在武汉高校学生中很有名气,因樱园老斋舍曾经长期作为女生宿舍,校园情侣相约多在此处,故而得名。这里有数株遮天蔽日的樟树,还有水杉、木槿、桃花、红梅等等,即便夏天,这里也阴翳凉爽。
新浪旅游配图:“九一二”操场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方微博 情人坡底有一条与樱花大道平行的东西向林荫大道,沿着大道向上走,便是“九一二”操场。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武汉大学师生,因此得名。但实际上,它的历史要悠久得多。自有珞珈山武汉大学,便有这座操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武大西迁至四川乐山,校舍借为军用,蒋介石、冯玉祥、国民党时任主席杨森等军政要员都曾在此阅兵。
“九一二”操场位于两座山头之间的洼地,北边的山头便是樱园老宅舍和理学楼所处的狮子山,南边便是老工学楼(现为行政大楼)所在的珞珈山。理学楼也是樱园老建筑的一部分,是一座拥有拜占庭风格的主楼。穹窿圆屋顶显得格外独特,师生们戏称其为“碉堡”。圆形的屋顶与南面工学院的方攒尖顶两相呼应,象征天圆地方。从这个概念来看,武大的建筑是很讲究,既有东风的建筑形态,也包含了西方的建筑架构。
新浪旅游配图:人文馆 图片来源:@守望珞珈 东边的一道山梁上,矗立着的白色大楼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逸夫楼(现为文学院和历史学院)。操场西边看台外,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尤其美丽,树冠遮阴极广,枝条低垂,傍晚时分光影婆娑,摄影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此时此景。操场巧妙地利用了地势,既平整开阔,又有周边建筑群的衬托。清晨和傍晚漫步此处,既能感受到老建筑带来的历史沧桑,抚古惜今,慨叹人世;又能为身边青春学子的年轻活力所感染,恨不得振臂疾呼少年中国之重生。其间滋味妙不可言。
从“九一二”操场最南端的主席台拾阶而上,在工学楼门口向左转,依次经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即逸夫楼)、新闻与传播学院,回到樱花大道的一端(体力不好的话,也可以直接从操场的北端走上去)。再沿着右手边的一道下坡路走下去,便是湖滨校区。这里多为学生宿舍,还有湖滨食堂。食堂门口的转盘处,右转是枫园,左传便是凌波门。出了门,眼前就是烟波浩淼的东湖了。
新浪旅游配图:东湖 图片来源:@守望珞珈 亲爱的朋友,你还记得东湖畔的凌波微步吗?网络上疯传的“夏天到武汉来看海”之“凌波微步”一景,便在此处。每逢暴雨,东湖涨水,凌波门外湖畔的游泳栈道就被湖水淹没,人行走其上,远远看去就像走在水面上。身旁沙鸥翔集,渔船来往,煞是有趣。只可惜近年来出于安全考虑,校方已经禁止下湖游泳,拆除了栈道的一部分,游客们只能望湖兴叹了。但是不要紧,湖光山色依旧。出凌波门向右转,沿着湖畔的林荫大道漫步,别有一番味道。湖边市政新建了亲水平台和观景点,也是风光摄影的好去处。
沿途左手边是东湖,右手边是武汉大学的围墙。走上四五百米,又有一个校门,便可再次进校园啦!这就是我们这份攻略的独到之处:前面几站是常规项目,是几乎所有游览武大的游客都必到的地方。然而那样只能尽览山色,无法亲近湖景。武大依山傍水,少看了一样,岂不可惜。当然了,如果实在体力不佳,这一线路或许长了点儿,那样的话,也可以在这一站开头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门口向右转,游览了那里的小樱花园和工学楼建筑群之后,在珞珈山庄的门口向左转,下坡到枫园去,在艺术学系门口与游览完东湖的同伴会合。
新浪旅游配图:老十八栋 图片来源:@一樗 从艺术学系背后的小路走上去,是珞珈山的北麓,这里是武大校园的最东北端,距离西南端的校门最远,也最偏僻。这里基本上还没有开发,周围都是参天大树,灌木丛生,颇有原始森林的感觉。但是走上半山腰,就能发现别有洞天:山腰密林之中,居然参差错落着十几栋小别墅!这里就是久负盛名的老十八栋了。老十八栋是矗立在珞珈山东边南坡的三排西式小洋楼,共18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总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也就是说可住28户人家;后来又增建了3单1双4栋房子,加起来就是30多户。
这是“教授中的教授”所住的,也就是说,只有校长、教务长、文法理工农医各院的院长及部分系主任,才能住进来。历数大师,第4栋住过范寿康、陶因、刘乃诚、钟心煊等人,第5栋住过郭霖和蒋思道,第六栋住过缪恩钊、高翰,第7栋住过陶延桥、李儒勉,第8栋住过王星拱、皮宗石、刘正经,第9栋住过查谦、余炽昌、吴维清和席鲁思,第10栋人气最旺,先后住过汤佩松、方重、陈鼎铭、吴于廑以及刘炳麟和查谦,第18栋则分别住过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和周鲠生。
或许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十八栋,也真不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在上世纪30年代,它的环境之雅、门槛之高是有名的,郭沫若曾誉称其为“物外桃源”。很多人垂青这片人间乐土,据文学院老教授苏雪林回忆,当时从十八栋到老斋舍教学区,步行至少需30分钟,且一路翻山越岭。为了让名教授们轻松上课,学校专门开通了定时往返的交通车。这在30年代实属豪华。须知,直到解放初期全武汉市总共也只有150辆汽车。
1937年抗战爆发,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展开合作,国立武汉大学一时间名人荟萃。周恩来、郭沫若、康泽、黄琪翔等国共两党要员都住过十八栋,斯诺、史沫莱特等外国友人也曾来造访。 蒋介石和宋美龄则住在不远处的半山庐。 据当事人回忆,“周恩来与蒋介石常常在散步的小路上碰到,共同商讨国家民族大事,相谈甚洽。”建国后,十八栋的人丁日渐稀少,衰败、落魄、凄凉, 直到90年代,老十八栋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几成鬼屋。
直到近几年,武汉大学才将老十八栋翻修一新,改造为城市设计研究总院的办公楼,周边树木丛林也整饬清理,老十八栋这才重新焕发生机。时至今日,这里仍有不少人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踏访,在看似普通的灰砖小楼之间俯仰感悟。沿着老十八栋山间的小路,一路向西,便又回到了人烟稠密的樱园、梅园一带。餐饮、交通均很方便,休息一番,这一趟武大之行便可功德圆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