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21 18:00:14
让,法国人,是一名换屋旅游的粉丝。他告诉笔者,他正筹划着今年秋天到上海旅游两个星期。上海的一位住户将和他短暂地交换房屋,对方也可以到让在巴黎的家里度假。这并不是让第一次换屋旅游了,他还用这个方法去过山西、台湾、意大利和加拿大。对他来说,住到普通居民家中,吃穿住行都入乡随俗,自己就好像摇身变成了当地人。笔者不由感叹,让的内心真是被“生活在别的城市,感觉每次收获特别多,感受也大不同”这句话打动了!似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生活在别处”的经典,在现实中又有了另类体现。
换屋旅游就像古代的以物易物。人们只需在数量众多的换屋网站登记注册,发布公告或寻找目的地房源,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双方会在约定好的时间在彼此国家旅行度假。而彼此交换的房屋可以不是“门当户对”,一个租来的小公寓也可以换住一套海边别墅。在换屋期间,不但“住”不用花钱,还可以开对方的汽车。
这种旅游方式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荷兰和瑞士的教师想旅游却不愿多花钱,智慧碰撞中,冒出了换屋旅游的方法。最早的信息是登在报刊上,网络出现后,大量相关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价格高昂的酒店相比,在别处找一个“家”的感觉更让人心情放松,所以在欧美国家日趋流行。
近年来,网络互助游、帐篷游、房车游、乡村游、自驾游等方兴未艾。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来轻松度假,从而寻找“别处的生活”。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城市化问题专家弗兰塞斯克·穆尼奥斯认为,旅游类型增多,每天都在推陈出新:生存旅游、文化旅游、酿酒旅游等。事实上,新的旅游类型日新月异,意味着旅游消费市场正在逐步细化。而旅游正变为常态化的、固定化的事物。因此,20世纪的大众旅游正向21世纪的大规模旅游发展。
像换屋旅游等寻找“别处的生活”的旅游方式,背后是对旅游意义的思考。旅游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换个地方睡觉。在旅游中,随着外部空间的不断流转,或陌生或壮观或奇异的环境与内心交融在一起,很多情绪与思维就被成倍放大,每一次旅游中所看到的每一个新世界都会触发新的人生。旅游时所营造出的小小世界的感觉,又可以快速拉近旅伴之间的情感。
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古城中,笔者曾看到每家每户阳台上都有努力绽放的鲜花。当地人介绍说,二战之后,当地居民生活困顿,饭都吃不饱,但是依然会在窗台外、餐桌上摆放鲜花,在艰难的生活中培育美好生活的希望。相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对奥地利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诚如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对于旅游,可以不仅是惊叹、拍照与消费的循环往复,而且可以在别处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把别处的风景变为自处的风景,让自处的生活更加精彩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