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6 16:48:46
10小时的旅程,终于从印度回到了祖国。印度游记让我为大家讲述我在印度一周的时间,在孟买和班加罗尔逗留,只能算轻轻触到了这个国家,但我的感受就像印度香的味道,即强烈,又持久。
(一)孟买印象
孟买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反差”。我住的Renaissance酒店位于远郊,门前是漂亮的湖,对岸是高耸的新型住宅区。但一墙之隔的山坡上,到处是垃圾,和嵌于其中的贫民区,无数的铁皮屋依山势顺延,望不到边。那真是你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相信的。
市区也是一样。海边雄伟的印度之门,当初为了迎接英国国王的到来,特地填海而建。离它不远的Taj饭店,以及其他欧式建筑,营造出的感觉有些类似上海的外滩。英国人就是这样,登陆一个地方后,先起码头,再造几座大理石房子,然后造一个赛马场,接着就开始喝下午茶、打板球,内心里觉得回到了英国。毛姆在一短篇里详细地描写了一个英国种植园主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你可以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维多利亚火车站,许多的教堂在面前也要失色;或者棕榈树下干净的滨海大道,不亚于马尼拉或是新加坡的海边;或者山丘上的花园,叫不出名的红色黄色花朵怒放,修剪成动物模样的树木,为嬉闹的孩子带来快乐。
但另一边,是到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垃圾,是永远无法完工的道路和立交桥工程,是街边永远懒懒地或坐或躺的人,是无数敲打车窗向你乞讨的母亲、孩子、老人、残疾者。当出租车遇到红灯停下来,他们黑压压扑来的姿态,也恰如《金刚》里孤岛上祭祀礼上的原始人。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如此地将富裕和贫穷,发达和路后,文明和愚昧,如此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
(二)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原来是印度南部内地一座安静的花园城市,现在由于IT业的迅猛发展,成为了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所在地。我到达的那天,街道上特别安静,车流稀少,不禁心生疑惑。一打听才知道,这天是印度新年,是公众假期。公司放假,店铺关门,连公园有些都停止开放。印度人很奇怪,同样的印度教新年,北方和南方庆祝的日期还不一样,再加上伊斯兰新年,锡克教新年,外国人实在是很难搞明白。
比起孟买,班加罗尔干净多了;可能是新近才发展的缘故,街道的规划也整齐,有序,城市里绿树如荫,鲜花朵朵,热带风情尽献。城市中心是商店林立的MG大道,也就是甘地大道,和它平行的路以他太太命名。周围颇有几座漂亮的五星级酒店,我在TAJ RESIDENCY里的中国饭店吃午饭,遇到了来自成都的主厨,真是他乡遇故知。
班加罗尔有很大的植物园,各样的树木、花草,颇值得一看,可惜天气太热,下午走路很是吃力。近门口有一小丘,顶上是一座白色小塔,可以俯瞰。玫瑰园,莲花池,某个苏丹骑马雄姿的雕像,某幢不知用途的红色建筑。我在园子里闲逛,很少遇到外国人,倒是有很多本地人在休憩,包括蒙着面纱谈恋爱的穆斯林姑娘。
TIPU苏丹是历史上强大的统治者。他留下的王宫位于市内,一幢并不奢侈的开放式两层建筑,楼梯和柱廊的设计令我印象深刻。一墙之隔,高高的白色宝塔衬映出印度庙的庄严。王宫背后的建筑,现在成为一所学校,午后炎热的尘土飞扬之中,孩子们开心地打着板球。
在某条忘记名字的宽阔大街两侧,分别是当地邦的立法和行政机关。两幢建筑一为红色,一为白色,加上花园里绿色的树木,和黄黑相间的出租车在路上疾驶,相映成趣。虽然只是邦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但气魄相当宏伟,占地也很广,绵延足有两三公里。这是印度刚独立时建起的,可见当时尼赫鲁和国大党很有建设新印度成为强国的雄心。
夜幕降临,在CAPITOL饭店的屋顶花园吃晚饭。热气完全褪去了,凉风吹来,让人很舒服,懒懒地不想动。
天空中星星眨眼,苍穹下灯火璀璨。
(三)印度食物
来印度之前,已经听到N个在印度食物中毒的故事,所以是做了充分准备而来的。当然主要是思想上,我毕竟没有像一位朋友那样,扛一箱瓶装水过来。看了孟买肮脏的环境,尤其是市区里颜色发黑的一些小河,明白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因此而释然,因此而原谅自己奢侈。于是理直气壮地走进五星级宾馆餐厅吃饭。
在孟买,酒店里的自助餐,通常印度的和其他的食物,大致一半对一半吧。没有牛肉,因为牛是神物;也没有猪肉,因为印度有大量穆斯林。位于孟买市中心的JW Marriott酒店内有一餐厅,名叫Saffron,意思是藏红花,是正宗的印度菜肴;离它不远,Mahesh餐厅以海鲜出名,蟹做得很好;离国际机场五分钟路程还有Peshawri,据说是印度北方菜肴。
其实印度的食物简单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开胃菜,主要是烧烤的虾,鸡肉,羊肉等,量相当大,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可以看作主菜;二是主菜,主要是饭和印度薄饼(当地服务员发音为Nang,同我在新疆吃过的馕,不知是否有历史渊源),配以各种咖喱。要说起印度咖喱,其种类之丰富,颜色之多变,令人咂舌。我不敢乱来,盯准比较适应的绿色咖喱,学着印度同事,把饼撕成小片,蘸着咖喱吃,还蛮可口的。不过咖喱的余味很浓,在孟买连续几天吃印度菜后,我的右手上咖喱味怎么也洗不掉了,到了班加罗尔只好以吃中餐和西餐为主。三是甜点。印度的冰淇淋相当不错,无论是自制的印度口味,还是类似哈根达斯的芒果口味,都是享受。
印度的小吃很有名,目前在西方也很盛行,比如Masala等,可惜都是辛辣口味,考虑再三,还是没敢品尝。这个遗憾,留待下次解决吧。
(四)印度人
就像在中国,我们不说自己是中国人,而是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一样,在印度也没有印度人的概念,只有各个邦的人,各个民族的人,各个宗教信仰的人。实际上由于印度历史上的多次外族入侵,和近代长期被殖民,印度的人种复杂程度,是未身临其境的人难以想象的。最简单的例子,印度有大约22种官方认可的语言,最少的也有几十万人说。在印度不存在双语教育,因为至少得会三种才行。
基本上有这么几点:北部的人比较白,身形也比较高大;南部的人比较黑,矮小,尤其是泰米尔地区,也许是人种,也许是接近赤道的关系。印度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占人口60%,其次是伊斯兰教,占30%,在一些城市地区更高。印度的穆斯林和中国的回民有点类似,以前同样是印度土著,后来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所以容貌和印度教民没有差别,只是会戴白色帽子,穿白色长袍。这样分裂的例子很多,比如北方的庞遮普邦,以前和巴基斯坦的庞遮普省是一体的,庞遮普人有信印度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还有信锡克教的(特点是包着黄色的头巾)。印度的穆斯林曾经和印度教徒一样,非常世俗化,穿牛仔裤,看西方电影,现在也受到原教旨主义影响,男人留胡子,女人戴面纱的多了起来,孩子除了古兰经什么也不读。
穆斯林主要从事私营商业,在外资企业上班的少,所以办公室里碰到的同事主要都是印度教徒。M是人事经理,英语说得非常快,他来自北部靠近德里的地方,在德里和孟买受教育,在加尔各答和孟买工作。他这种力争上游而不断迁徙的模式在印度人中很常见。相较之下,我们中国人好象进入了北京、上海或是深圳以后再搬家的例子就少多了。
A女士是庞遮普人,曾经是邦的乒乓球选手,打球时认识了来自班加罗尔代表队的先生,就嫁过来。A会讲很多种印度方言,,包括很难讲的泰米尔语,甚至还了解一些汉语。她说她父亲会中文,是在印度情报部门工作时学会的。A身上有一种热忱,为我的旅行做了细致的安排,还指点我在餐厅找到不辣的食品。
S先生家庭来自北方,但出生于班加罗尔,身材高大,在办公室里很显眼。他对中国非常向往,认为中国人很多事做得很对:比如在发展中阶段不搞民主,使得决策更为迅速有效,推动经济进步,而印度则总是被无休止的讨论困住;比如我们对罪犯的严厉程度,让好人能有比较安定的生活,而印度照搬了英国的司法体系,结果无数罪犯堂而皇之地脱罪而去。他还看不起穆斯林,“他们连一张漫画也看不明白,什么事都要生气”。
哈哈,这些多姿多彩的印度人,我不见得可以和他们亲近,但接触多了,也会感受到他们身上奔放的情感,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即使以前曾在和他们在别处开会,也只有在他们的祖国,才能看到其最自然的流露。
The ending is not an end
印度实在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方,很难用一两次旅行窥其真面目。这里有最好的,也有最糟的人民;这是让你又想靠近又害怕的国度;这是需要你细细品味,久久怀念的目的地。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