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新闻

民国时期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丝织产地,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再现辉煌(民国广东实力)

2023/10/27 17:47:00

  老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网红地,这就是工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在南粤名山西樵山下,有一间珠三角地区仅存的,有着近60年历史的缫丝厂,被称为广东丝织业的活化石。丝厂借现在的研学旅游、工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机遇,从传统的生产升级向工业文化旅游与研学旅游发展。

  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兴起于工业革命发祥地英国,近年来在中国迎来了大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裁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畅销国外的产品。中国人民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代佛山就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最为鼎盛。佛山又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在清代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了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曾创造“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的辉煌。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全省桑地面积达187.2万亩,产茧800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大小丝厂299家、丝 车13.6万台,其中机器续丝厂180家,丝车9万台,加上众多的土丝小作坊和家庭缫丝,全省生丝产量达6278吨,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

  南海丝厂承托当地桑蚕业的文化积淀,于1966年创建。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沉浮,南海丝厂现在是珠三角仅存的一家缫丝厂,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的辉煌。目前厂里仍然保留着的煮茧、送茧、缫丝、复摇等完整的缫丝工序,是佛山市科协在工业企业中建立的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首家工业科普教育基地。

  丝厂大力发展工业文化遗产与研学两大旅游主题,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览观赏与体验,尤其是中小学生,在这里了解到了广东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历史,增强了对我国历史悠久的蚕茧丝绸业的认识,亲自体验选茧、扎染、拓染、蚕茧公仔、蚕茧画、蚕茧花、缫丝、织布等研学课程。

  据广东省旅游网分析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的工业旅游正处于巅峰时期,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对工业旅游方面历史文化的发掘有重大的意义,能很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科技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国家文物局将工业建筑及附属物归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重要子类予以明确,表明中国政府已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列入议事日程。

深圳旅游预定
去深圳旅游特价线路
深圳相关资讯
免费通话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