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新闻

佛山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清明举办蚕花会,沿袭广东拜蚕神习俗(西樵渔耕粤韵旅游园电话)

2023/10/27 17:42:00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清明后天气转暖,又到了养蚕的季节。曾经的广东中国著名的养蚕之地,因交换丝绸制品而形成的“丝绸之路”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广东的蚕桑叶退出产业舞台的时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今年清明假期,广东唯一复原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系统与景观的佛山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将举办蚕花会,让游客重新忆起消失已久的养蚕民俗。

  明代佛山是广东最大的丝织产业中心

  据史料记载,珠三角地区的养蚕业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北宋期间,当时南海县修筑了“桑园围”,说明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已伸展到西樵、九江、沙头等地。特别是南海县的“西樵居民,一年的衣食支出都靠种茶和蚕桑解决”。

  明代佛山就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最为鼎盛。佛山又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在清代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了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手工业发达,交易畅旺也成就了当年赫赫有名的官山墟与民乐墟。曾创造“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的辉煌。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全省桑地面积达187.2万亩,产茧800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大小丝厂299家、丝 车13.6万台,其中机器续丝厂180家,丝车9万台,加上众多的土丝小作坊和家庭缫丝,全省生丝产量达6278吨,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

  在国家5A景区西樵山南门下,有一片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保护单位,被称为“世间少有美景”的桑基鱼塘,面积3000多亩,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也位于这片桑基鱼塘的核心区域。

  “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在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人们在开发珠江三角洲过程中,创造了蚕沙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与珠三角最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就完整地复原了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园区利用塘基种植了500多亩桑树,形成了中国唯一以桑基鱼塘、渔耕文化、蚕桑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园区。

  与蚕相关的民俗异彩纷呈,广东的蚕民俗有哪些?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的内容除了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还包括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

  2000多年的养蚕历史,让中华大地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是独特的区域性文化形态,并一直得以传承。中国养蚕习俗中有拜蚕神、点蚕花火、点蚕花灯、扫蚕花地、烧田蚕、轧蚕花、关蚕门、开蚕门、育蚕禁忌、蚕花廿四分等。

  蚕乡在清明时节还要举办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蚕花会。蚕乡居民在每年清明夜开始设祭,进行襄白虎、斋蚕神等活动,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妇女、孩童沿途拜香唱曲,汇集蚕花庙,俗称“蚕花会”。“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槛,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一首民谣唱出了当时的盛况,生动地再现了当地养蚕人的生活。

  蚕花会期间,蚕乡妇女们烧烧香,祭祭蚕神,或添置一些蚕具、农具和日用品,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很特别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在庙里烧过香之后,还要到土地庙前面的水潭里洗洗手,俗称“洗蚕花手”。据说,在那里洗过手以后,养起蚕来就特别顺手,蚕也会无病无灾。

  清明节这天,蚕乡各地的蚕花会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也会拉开帷幕。古韵依旧的蚕花会吸引当地成千上万乡民前来“捧场”。传统手工缫丝、土布机织布、高杆船表演等一个个具有蚕乡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成为一大盛会。

  很多蚕农为了赶赴盛会,天蒙蒙亮就徒步出发了。如果是在水乡的蚕花会,那么更具特色。蚕神娘娘船、缫丝船、蚕凳龙船和拜香船让人大开眼界,摇快船比赛更是让乡民们齐声呐喊,而压轴戏高杆船表演则把盛会推向了高潮。由年轻女子扮演的貌美如仙的“蚕花娘子”在数万蚕农的簇拥下,沿街播撒蚕花。一时间,人们欢声笑语,场面热闹非凡。

  据民俗文化人士介绍,广东是著名的蚕乡,也同样有着这些与蚕有关的民俗。所以在敬奉蚕神方面现在还有这个习俗,佛山多地仍然保留着这个民间信仰场所。蚕乡的人们长期以来信仰蚕神,以为冥冥之中总有一位神灵主宰着蚕桑生产。蚕神也不止一个,比如嫘祖西陵氏,马头娘、蚕姑、蚕花五圣、蚕丛青衣氏等,都被人们信仰过,而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蚕花菩萨”。广东信奉的以马头娘与嫘祖为多。

  十分有趣的是,这些祭祀的名称中大都离不开“蚕花”二字。蚕花,是当地蚕农自己制作的一种纸花或者绢花,人们常常把它当做蚕神的象征物,并用它来命名相关民俗活动。比如蚕事开始,蚕农祈求蚕神保佑的仪式叫作“请蚕花”,仪式中有“接蚕花”,象征蚕事兴旺,蚕神诞辰要过“蚕花生日”,蚕事完毕则将新茧、新丝呈献于神灵前,称为“谢蚕花”。到了清明节,这里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以祭祀蚕神为中心的庙会,俗称“轧蚕花”。

  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这座山上留下蚕花喜气。谁能脚踏含山地,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保佑蚕桑生产丰收。为此,每年清明节,远近蚕农,特别是蚕娘们都要争相上含山,到蚕神殿烧香礼拜,到处走一转,轧轧闹猛。

  蚕乡的婚姻礼仪中也渗透进了蚕桑丝织的文化元素。结婚仪式上要送蚕花、点蚕花、讨蚕花蜡烛、撒蚕花铜钿、经蚕肚肠、送桑树陪嫁。特色产业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生活样式。这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对于它的传承与保护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广东多地拜蚕神风俗仍在。人们为了蚕桑生产祈福,兴起过许多蚕神拜祭的民俗。“门外桑田青不断,大家争拜马头娘”就是当年蚕花会的盛景。

  西樵平沙岛上社村还有一座蚕姑庙,是在后来重建的,神龛里供奉着两尊神像。村民说,正中供奉的是蚕姑娘娘。村里人一般先去拜祠堂里的祖先,再来蚕姑庙拜蚕姑娘娘。大约300年前,上社村的族人从韶关迁来,一直有拜蚕姑的习惯。现在每逢过年过节,以及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村里家家户户还会在家里焚香摆供,祭拜蚕神。

  顺德龙江龙门村,也有一处蚕姑庙的遗迹。蚕姑庙与清代的三圣宫和龙门学社并立。龙门学社内还有记载复建龙门学社和蚕姑庙的碑刻。蚕姑庙大门两侧,有“风调雨顺歌丽日,国泰民安颂华年”的对联,里面的神案上早晚还有香火供奉。墙上留有“马氏蚕姑娘娘”等用毛笔书写的神位。据老人们说,蚕姑庙有200年历史了,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去祭拜。

  龙门社蚕姑庙的神位上,居中以毛笔写着马氏蚕姑娘娘的名字,两侧还写“起眠逢日午,大熟遇天晴”的对联。“起眠”指蚕成长中的生理变化,蚕农根据这个变化掌握下桑叶的量:“大熟”指蚕结茧的天气,此时天晴则丝的质量就非常好。

  现在顺德大良的锦岩庙里还有碑刻,记载着清末时期留下的“大家争拜马头娘”的诗句,指的就是顺德一带蚕农频繁祭祀蚕神马头娘的场景。顺德杏坛上地村附近,还保留着刻有蚕姑庙匾额的小庙,但现在小庙里已不再拜祭蚕神,换作供奉观音。此外,顺德龙江里海也曾有请蚕神游街的习俗。

  佛山的蚕神祭拜见证了珠三角蚕桑叶的发展。在清代,南海、顺德很我村都有蚕姑庙。祭祀蚕神目的是保佑桑蚕业丰收。民俗是约定俗成的,神崇拜深受当时的产业和文化背景影响,蚕姑娘娘是蚕乡人们在当时桑基鱼塘的文化背景中祈求丰顺而产生的。

  举办蚕花会复原蚕乡丰厚民俗

  佛山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拟在清明假期举办传统民俗蚕花会,复原珠三角蚕乡民俗,活动内容包括放鱼苗、轧蚕花、投壶、射柳、捕鱼、荡秋千、观赏蚕宝宝等,让游客领略与体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蚕花会习俗。

  文化园是以蚕桑文化与渔耕文化为底蕴的,在清明假期举办蚕花会活动,目的是复原蚕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沉淀蚕文化。蚕花会的时间为清明假期,4月4月至6日。

  蚕花会依托蚕桑与渔耕文化,复原了众多蚕乡民俗。游客清明假期来到渔耕园可以参加以下民俗活动,体验蚕乡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些民俗都化身旅游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参与。

  1.湿地湖泊放鱼苗,保护渔业与水资源。清明节,渔耕文化园也举行主题为“丰富渔业资源,养护生物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游客来到湿地湖泊岛上时,可以放一勺鱼苗到湖里。通过这个活动促进渔业资源的发展,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2.观赏蚕宝宝,亲手喂蚕宝宝。游客可以观赏了解蚕的一生,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学习蚕的知识,还可以体验亲手喂蚕。

  3.轧蚕花,祈盼蚕桑丰收。游客手拿一束蚕花,扎在稻草上,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收获美好的寓意。

  4.恢复射柳习俗,一起玩投壶游戏。射柳与投壶都是清明的传统项目,游客可以挽弓,在百步以外,射断柳条。投壶就是游客把箭拿在手里向壶中投去,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5.踏青文化园,荡秋千体验民俗。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文化园新建了不少秋千,游客可以像古人一样荡秋千玩乐。

  6.体验手摇缫丝机,体验缫丝过程。游客在文化园,可以体验传统的缫丝过程中,明白剥茧缫丝的传统含义。摇动仿汉代的木制缫丝机,看着蚕丝人茧中抽出,缠绕在纺轮上。

深圳旅游预定
去深圳旅游特价线路
深圳相关资讯
免费通话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