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17:31:00
“参加完今天的研学,我们才知道我们家乡民乐有那么辉煌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历史,也知道民乐窦所发挥的产业功能与沉淀的历史文化。”4月14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上千名学生来到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参观蚕桑丝织文化产业研学之旅,一天的研学活动结束后,多名学生在研学手册中写下类似内容的心得体会。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位于西樵山南麓,完整地再现了珠三角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鱼塘,保留了明清、民国时期西樵蚕桑产业发展的风貌,开设了缫丝、染整香云纱、扎染、拓染、蚕茧创意文化作品等10多项研学课程,成为了研学课程中历史文化、传统产业的重要板块。
4月14日,西樵民乐小学一至六年级1000多名学生来到渔耕粤韵文化园,参加一天的蚕桑丝织文化研学之旅。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桑基鱼塘、南海大地艺术节虫子馆、百里芳华展馆等,听老师系统地介绍佛山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历史。
综观整个佛山丝织产业发展历史,西樵民乐村就是发源地与集聚地,现在保存完好的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民乐窦”,就尘封着民乐村丝织业的兴衰史。
据史料记载,北宋期间,南海县修筑了“桑园围”,为蚕桑丝织产业筑了天然屏障,西樵、九江、沙头等地成为了重要的蚕丝产地。特别是西樵居民,一年的衣食支出都靠种茶和蚕桑解决。
明代佛山就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最为鼎盛。西樵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是岭南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曾创造“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的辉煌。
明代民乐一带就已经有了手工织造平纹棉布。清道光24年,西江与北江洪水泛滥,淹没了民乐大片农田和鱼塘,人民不得不另谋生计。大部分村民开始转向织布业,将原来的织布机改成丝织机,民乐的丝织业开始繁荣,每个村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可谓一村一品,程家和塱心织纱、潘家织罗、藻尾织绫、云窖织绸、新涌华夏织纱,真是绫罗绸缎纱齐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和孟买(印度)。
民乐墟当时有一家叫复兴的织丝铺,有些像现在的纺织产品开发公司,调配好原料和经纬度就发外加工,共有1200多台机台。产品加工后,他家再染色后整理,然后出口。他家的产品专营出口印度首都孟买,所以就叫“孟买”绸缎。
民国12年,民乐已经形成了18间机房铺,仅民乐墟就有常记、同和、复兴、裕昌盛4家大型机房铺,每间铺都有一、两千台机。那时整个民乐的机台有近2万台,都是铁木制品,称为铁木机或穿梭机;从业人员几万人。那时走在民乐街上,白天黑夜都能听到接连不断、很有节奏的织布机声。女人织,男人过浆。是民乐历史以来丝织业最为昌盛的时期。
丝织业的兴旺发达,旺了民乐墟。民乐墟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丝织品集散地,民乐村人称之为“锅底地”,像锅底那样具有集聚作用。每逢二、五、八墟日,民乐墟成了琳琅满目的丝织品超市。
从民乐老街走上去,有一处名叫“民乐窦”的窦闸,刻着的字可以看出是清朝光绪年间建的,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窦闸那朱红色的大木门、上了年纪的台阶见证了窦闸当年开闸迎商的辉煌。
每逢农历二、五、八,四乡群众摇着的小艇,装满生丝、桑叶赶来趁墟;农历三、六、九,民乐装满丝织品的小船又从窦闸出发,前往广州交易。窦闸码头取名为“银泉码头”,就是说这个码头金银滚滚来。当时,民乐丝织行业专门购买了一只“花尾渡”货轮,取名为“西樵合众绸艇”,带着装满丝织品的小艇,像一条长龙一样,浩浩荡荡地开往广州,经广州出口。
听完导师的介绍与讲解,很多学生啧啧称奇,都说第一次知道了家乡的辉煌历史,了解到了家乡在佛山蚕桑丝织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增添了自己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信心。
参观课程完成后,学生们来到香云纱染整晾晒基地,学习与了解制作香云纱的整个过程,并体验染整与晾晒香云纱的整个工艺流程,当一名染房小技师。
在手工课程课室里,学员们再次体验先辈们的缫丝技艺,摇着古老的木制缫丝机,体验剥茧抽丝的全过程,看着一个个蚕茧在温水里做跳跃运动后变成一卷洁白的蚕丝。
学校老师谈到,这次家门口的研学活动很有意义,刷新了学生们的家乡记忆,增强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家乡事,变得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