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17:31:00
匠心巧手浣云纱,绸缎绫罗染物华。返璞归真泥润色,借来神韵锦添花。”有一种布浸润岁月,自然天成。不仅是织物,更是文化的传承,以古典的优雅姿态,沉淀着繁华尘世之美。这就是产于佛山的香云纱。位于西樵山南麓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正式推出了香云纱研学课程,一时吸引了众多学子来揭开香云纱神秘的面纱与古老的工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产自佛山的香云纱,因其材质轻薄而不易褶皱,柔软而富有筋骨,穿在身上走动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故称为“响云纱”,而后音变为“香云纱”。香云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
2011年7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7月27日,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佛山产香云纱以南海西樵与顺德伦教最为出名,历史以来就是主要产地。从年开始,渔耕粤韵文化园先后建好了香云纱博物馆、香云纱染整晾晒基地,今年4月又完善了香云纱研学馆,正式推出了香云纱研学课程,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热烈响应。
从4月初开始,就有多间佛山本地的学校组织学生来到文化园,参加香云纱研学课程,体验从种桑养蚕、摘茧烘茧、剥茧缫丝、织布、染整与晾晒香云纱的整个工艺与流程。
在香云纱博物馆,学员们通过参观与讲解,学习到了香云纱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传承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等知识,知道了现在的香云纱不只限于制作衣服,而且可以制作系列产品与文化旅游纪念品,已经走了文创产业的大道。
在染整与晾晒基地,学员们在师傅们的讲解与示范下,了解到了香云纱的整个制作工艺流程。“泥土、阳光、草地和中药薯莨,这些自然的恩赐将一块平常布料历炼成香云纱。”基地的师傅娓娓道来香云纱的故事。以桑蚕丝为坯底,以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以河泥做催化剂,经过浸莨、封莨、煮绸、泥封、河洗、摊雾等14种工艺,可谓是吸尽了“天地灵气”,方才成就拥有独特的古旧视觉感的香云纱。正所谓“三洗九蒸十八晒,一两黄金一两纱。”
过乌后,河泥覆盖的一面呈黑色,另一方面呈褐色,形成两面异色的独有效果。一面传递历史,一面承载回忆。待河泥层干透之后,将布料抛入河中将河泥洗掉,再经历一次晒干。恰似女子洗去铅华,重现原始的朴素之美。如此制作而成的香云纱,古朴优雅,低调奢华,不争不抢,却极富内涵。
在师傅的描述下,学员人仿佛看到了岭南水乡女子身穿优雅素净的香云纱跨越千年历史,姗姗而来,衣袂间摇曳着岭南独韵,绘成一幅洒脱飘逸的水墨画。
西樵接近珠江水系出海口,被主干流西江、北江所环绕,形成河涌交错如网,流速更加缓慢,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层逐渐沉积,形成丰富的晒莨技艺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同时,河涌两岸多是平坦之地,到处可以种植青草以形成晒莨技艺的主要场地——“晒地”。
西樵生产香云纱有近600年历史,《乾隆广州府志》中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明朝时期,香云纱曾大量出口,在当时一匹布要卖到12两白银,相当于当时1.5亩土地的地价,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香云纱风靡全国,成为贵极一时的时髦面料,深受名媛闺秀的青睐。张爱玲、陆小曼、王映霞、宋家三姐妹都是它的粉丝。
走出香云纱的古韵,穿越香云纱的光阴,学员们在研学课室里,摇着仿汉代的手摇缫丝机,将一个个蚕茧缫成蚕丝,学习了解缫丝工艺,还有制作香云纱的原料蚕丝。
完成缫丝课程后,学员们又现场操作织布机,看蚕丝、棉丝如何通过经纬交织变成一块布。完成织布课程后,学员们每人一块布,在装有薯莨汁的池里,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染整香云纱的工艺。经过10多份钟的浸染,薯莨汁充分渗透到布里后,学员们将布拿起来,等汁液滤干后,再拿到草地上晾晒。
渔耕文化园研学工作人员谈到,开展“香云纱非遗文化”研学活动,目的是广泛传播国家非遗和香云纱染整技艺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民族品格和爱国爱家情怀,让学生们领略香云纱非遗之美,了解香云纱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莨绸优秀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出学习和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