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新闻

原来藤编技艺那么难,父母陪孩子在佛山渔耕粤韵文化园编鱼篓(藤编过程)

2023/10/27 17:31:00

五一假期,家长们陪孩子去哪里玩?佛山许多家长把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习俗与旅游度假结合起来,带着孩子来到佛山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开展渔耕主题的研学,让孩子参加体验捕鱼、数鱼花、编鱼篓等课程,寓学于游,这种特色课堂让孩子们眼界大开,爱不释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池塘养鱼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塘鱼生产基地之一,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桑”的生态系统一直成为的三角人致富之宝,珠江三角洲有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西樵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建于西樵山下,依托珠三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蚕桑文化,以岭南水乡自然风光为景观,还原珠三角水乡桑基鱼塘生态模式。

今年春天开始,文化园就推出了渔耕文化研学课程,课程包括鱼类知识参观学习、捕鱼、数鱼花、编织鱼篓等。课程一推出就受到了学校、家长与学生们的喜爱。五一假期,有不少学校组织班级参加渔耕主题研学。

学生们来到文化园,参观桑基鱼塘的生态种养模式,学习了解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原理,鱼塘的消毒,鱼类的饲养技术,喂鱼的方法,常见饲养鱼类的分类、特性等知识,水环境的各种生物值等。

学习了解基本的鱼类养殖技术后,学子们还体验了网鱼、搬鱼、地笼起鱼等传统的捕鱼方式,学习了解古人制作各种渔具蕴藏的智慧,先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付出的劳动与汗水。每使用一种鱼具捕到鱼,学子们都会一阵欢呼。

学子们还在渔耕园学习了两项与渔耕主题有关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鱼花与编鱼篓。鱼花,是指刚刚从鱼卵孵化出来的鱼苗。清朝《广东新语记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传统鱼花技艺包括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兑水放养、挑运鱼花鱼苗等环节。

学子们体验“数鱼花”中的“开则”,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将鱼花分成一份一份,器具和方法取其中一份进行点算,最后换算。这种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技艺让学子们玩得不想离开。

编织鱼篓是竹编、藤编技艺的一种,是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中国藤编历史悠久,是珠三角多个地区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利用本地山中出产的古耳藤、水竹儿等,编制椅子、篮子、箱子、鱼篓等家具,曾行销全国。西樵镇的百西大地村的竹编迄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曾是远近闻名的雨帽村。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学子们与父母一起,学习藤编技艺,用塑料包装带做原料,编织一只小鱼篓出来。看似简单的小鱼篓其实是高难度的技术活,要编出来非常不容易。父母陪着孩子认真琢磨,不断尝试,反复拆编,终于有的家庭编出了大致的样子,而大部分学子都只做出了半成品。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三大产业之一,是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撑,渔业兴旺、渔村美丽、渔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渔耕文化园开展渔耕主题的研学,就是让学子们学习了解到佛山渔业发展的历史、产业的变迁与发展,桑基鱼塘的形成与生态原理、经济价值,传承渔业有关的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研学目的。

深圳旅游预定
去深圳旅游特价线路
深圳相关资讯
免费通话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