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7 13:12:27
芒康历来为藏东门户,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已然是纯正的藏地风情。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不能错过的一笔;这里,曾是吐蕃时代的古驿站;这里,从来又是野生动物的天然家园。现在,这里是川藏线和滇藏线的分界点,向北走向四川的巴塘县,向东穿过盐井乡去往云南的德钦县。行走芒康,一路捡拾曾经的片段,一路发现新的妙处。
纯正的藏地风情 第一站 县城之内寻古寺
维色寺 繁不掩静
2003年第一次到芒康,我是乘班车拖运自行车到芒康,等待一路骑行的朋友在这里集合再一起骑去云南。
在芒康等了三天,无所事事,天天街上闲溜达。
那时的芒康还真的是一个小镇,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两条交叉的街,但各种批发店林立,车来人往,很有周围中心区的气派。维色寺那时还在小镇的郊外,门前鞍马稀稀,清晨和傍晚才有成群结队转经的人来,四周流浪狗趴伏着或闲步着。寺院远没有现在的新,有一股老寺留存的气场。从大殿转经道的一侧沿当地人家的台阶爬上山坡,山上有一条走出来的小路,在最高处竖着经幡,站在高处俯望,芒康小城安静平和,少有车喧人语,桑烟浮在空气中,与晨曦和暮霭相融。
维色寺是芒康最近便的景点 维色寺是芒康最近便的景点,也没有门票,邮政局就在斜对面,当时西藏境内最好用的银行是邮政储蓄,取钱邮寄无聊之时落脚点总是维色寺,渐与僧人面熟,汉语交流不太通畅也可以了解大概,后来又查了些资料,才对维色寺真的仰慕起来。
芒康历史沿革上一直隶属昌都地区,维色寺是藏区十八呼图克图之一,昌都地区三大呼图克图之一,活佛转世现在已有十五世。呼图克图是清朝授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呼图克”为蒙语音译,可合译为“有寿之人”,即长生不老之意。原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被册封为“呼图克图”的人,名册将载于理藩院档案中,其下一辈转世,须经清廷代表(钦差)主持金瓶掣签仪式而加以承认。
西藏地区的呼图克图活佛的地位低于达赖和班禅,但可出任摄政。由于清朝政府的扶持和赏赐,加之历史的原因,昌都四大呼图克图在各自所执掌的封地内,实行着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他们既是各自封地内最高的宗教领袖,也是最高的行政长官,集政教首领于一身,在各自辖区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维色寺是全县黄教寺庙中较大的一座,是历史上的母寺,下辖二十座子寺,分别在芒康县和左贡县境内,可以想见曾经的维色寺曾是怎样一派繁荣。
相隔几年再到芒康县城,维色寺门外已经是繁华盛景,原来空旷的大门口形成了一个大广场,原来因为孤零零独立而显得高大的邮政局也被各色门面掩去光彩,但是寺院的面貌依然,还是宁静安祥,转经的人还在转经,脸上平静或是微笑。
中间又经过二三次,总是亲切中带着点陌生,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底,几个朋友开着一辆车带着一条狗“路飞”。狗是藏族人的心头爱,“路飞”站在维色寺的广场,原本四周闲处的人们立刻围拢议论着,说笑着。围绕在大殿转经的老人们见多识广,依然淡定从容,每次转过一圈就从墙基上一堆石子里拿出一粒摆在一边,计算他们转经的圈数,转经道上有几块木头、二三把椅子、一些石块,转累了手摇着转经筒,念着经聊着天。维色寺从我第一次见到到最近一次见到,纵然门外多么热闹,寺院内其实从来没有变,寺院的宁静平和,一直还在。
尼果寺 高山仙居之地
“尼果”藏语就是神山之冠的意思。问芒康人哪里最值得去,五个人里总有三个人说到尼果寺。去过的人说期待再去,没去过的人说听说是太美了。
“尼果”藏语是神山之冠的意思 尼果寺在芒康县往西北70公里外的宗西乡,海拔4250米,属于红教宁玛教派。该寺有9层(每层有4米)多高的莲花生大师的佛像和他的灵塔。
公元十七世纪初,喇嘛米帕来到这一带的山洞禅修,据传他在山洞内圆寂后,躯体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虹,把整个山洞内照得通亮,从此当地人把此洞取名为彩虹洞。喇嘛米帕在这个山洞禅修时期发现此地安祥,是诵经、修炼佛法的最佳之地,便生起修建一座佛堂的念头。直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该寺由喇嘛吉尊曲扎加措创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后来著名的红教派系高僧逐渐对此寺进行了扩大。喇嘛仁增顿邓多吉修建了一座佛堂(如今除遗址外全因历史原因毁坏了),而后喇嘛仁增龙萨宁布用神功法力修炼了一尊莲花生大师的佛像,同时还修建了一座规模比较小的佛堂,如今还能看到神功法力修炼的佛像。
十八世纪,喇嘛达夏多吉把这座山和所有的佛、堂、经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善住”(在智慧坛场中为佛像、灵塔、经典等灌顶,迎神安住的仪轨)。十七世纪末喇嘛仁增曲扎加措的转世喇嘛德庆修建了有9层(36米)多高的莲花生大师的佛像和佛堂,如今喇嘛德庆的转世已发展到第五世,也是该寺最高的喇嘛。可惜因历史原因,除现在所能目睹的嘛呢堆外,以前的佛、堂、经全被毁掉。
现在的尼果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行修复的。尼果寺的嘛呢堆规模很大(方圆两三公里),内容丰富,历史悠久,雕刻艺术高超,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至今还有人在不停地雕刻嘛呢。由于尼果寺是藏传佛教著名派系红教高僧修炼之地,宗教遗迹遗存较多,有很多自然形成的高僧佛像、大师宝座、经文、白度姆、莲花生大师佛像、脚印、过去佛的神马、梅里雪山14岁时的脚印等佛像法印集。寺院周边还栖息着几千只岩羊、雪鸡、雉鹑、藏马鸡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僧尼每天都用盐井盐田的盐、青稞等食物喂养它们,一幅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像。
TIPS
交通:维色寺就在芒康县城,信步可到。去尼果寺就有些周折,先要开车到宗西乡,在乡里找向导租马才能上山,上山就要走大约一天的时间。
食宿:芒康县城可以住芒康宾馆或是三江源宾馆,也有一些家庭客栈。尼果寺有简单的住宿,最好自带睡带,还有自备些食物,也要注意带保暖的衣物,高原风寒。
游:两寺都没有门票,若是提前了解些寺院的背景,才是真的不枉一行。
第二站 纵穿古驿路
曲孜卡乡经过徐中乡到帮达乡,是一条与现行的214国道并行的山路,这条据考证是吐蕃时代的古驿道,已经少有外人经过。山间路途中,可以见到吐蕃时期的古老寺院,可以听到文成公主曾经来过的传说,还有路遇曾经驿道上的村庄。
纵穿古驿路 车行上山,左望,山谷之间开扩的湿地有缓缓的水泛着蓝光有青青草丛,有牛铃声声遥遥传送,山坡之上大朵的白云慢慢的移动,黄色的土路从山的这边一直向那边延展过去。据说这条路正是吐蕃时代的驿道,唐代的茶马古道,云南运茶的马帮走到这里恐怕也要一个多月,运盐的马帮从盐井出发走到这里也走了两三天,而茶马古道在这里基本上还只是开始部分。
沿着山坡向上向右行到一处开扩的垭口中央,那里摆着大片玛尼石和小型的佛塔,据当地人说这里曾得到高僧加持。行人经此顺时针转行上下山,所以塔的周转慢慢就成行了一个转经道的。下山路不算太长,但到了雨季很难行,急转弯而且路滑,越野车和农用车可以展现优势。难怪这一带能很早便形成一条通道,下山之后就又是一片开扩地带,紧临一条河形成一处草木丰美的河谷地带,大群的牛羊自由奔跑觅食,放牧的人拾来一些木柴在临路的山洞里点上一堆火,烧上一壶酥油茶,半卧在山洞口,透过茶碗上的烟雾看着他的羊群是否都在。
改热村沿河依山而建,一片绿树掩映,七月油菜花村前院后鲜艳开放,古树顶天立地枝叶覆盖,石头围墙后戴着比花还鲜艳的头巾的藏族阿妈啦在一片绿色的菜园里正专心拔草,山路上走出来的几个姑娘放声歌唱。一千多年前,赶马的汉子经过一路山水到了这僻静的温柔乡,是否也会留下来的愿望呢?
然堆村应该从吐蕃时起就算得上是周边的大镇,穿村而过的路两侧有几家小商店做的都是批发生意,周边村庄更小的商店都会来这里进货。这里自然也就成为村民的聚会所,小店里面偶尔还有穿着传统藏装头结红缨束的男人围坐打麻将,这已然是一道风景了。
朗巴朗增是藏语中对大日如来的称谓,然堆村的朗巴朗增殿早期建筑因历史原因被毁,造像面部也多被砸烂。据村子里人讲,此建筑最初为汉式坡顶,与大昭寺早期建筑形制相近,后来损毁后用树皮和木板替换。1977年到1978年,当地群众在原址重建了佛殿。周围夯土墙下均有原来的石砌墙基,基本保持早期建筑的平面结构。佛殿内主供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近年对雕像面部及残损处进行了敷泥、水泥修复和涂彩。最近一次维修是在2008年,主要对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等9尊造像加盖了木板廊房。
根据考古专家的现场研究论断,然堆村的朗巴朗增大殿应该建于吐蕃时期,这也就可以证实。从帮达乡穿过然堆村和徐中乡到达盐井的通道,在吐蕃时期正是一条正规的驿道。如果有当地人带领从然堆村边上的山坡向上攀登到山顶,可以看到山石上的彩绘的佛像,从那里可以看到山谷中一条路曲折的山路,村民会指着那条路告诉你:文成公主就是从这条去拉萨的,她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这一带的人都坚信文成公主来过这里,从山顶下山的另一侧还有一个小佛龛,也与文成公主相关。
然堆村的朗玛朗增大殿的僧人每天早晚还都会吹响法号念诵佛经,岁月在这里自然流转,孩子们在小巷中奔跑着成长。远去的马帮带走了那一世的繁华,多少擦肩而过的面孔,多少传说若尘埃般消逝。
这条路只能走越野车,而且路况也难以保证常年畅通,最好的方式是试行,试着穿越,走不通时便退回,所幸路并不远,基本上当天即可往返,或是行得通,两天的时间也足以穿越过去。
TIPS
食宿:需自备睡袋,自备食物和水。因为这条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针对外来游人的设备,可以选择然堆村作为一个中转站,这里有古老的寺院,周边也有短程徒步路线可以选择,当然一定要找村民带队。可以借住在村公所的办公室里,这里有几张床,也可以找一户人家居住,但前提一定是自己带睡袋。也无可能提供餐饮,商店里有卖方便面和火腿肠等便方便食品,无更高要求,一两天的时间能坚持,也可以度过。
游:遇到大的村庄可以向当地人打听景点,除了大的寺院,一路上还有能看得出历史传承的塔或玛尼石堆,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摩崖石刻。
第三站 曲孜卡温泉和查果沟
曲孜卡意为“温泉岸”。214国道上俯望着,正在滔滔的澜沧江岸边,隔江而上是达美拥雪山。海拔急降,从国道到曲孜卡车程不过几十分钟,风光却有千重变化,曲孜卡建成了数个温泉度假村,每个院落都鲜花铺地兼亭台楼阁,果然是高原之上千丘万壑中的旖旎园。
藏族人对温泉的治病神力确信不疑 藏族人对温泉的治病神力从来都确信不移,据考证曲孜卡温泉有温度、水量大小不同的108股泉眼,水温在20-80 ℃ ,不同的水温都具有不同的祛病疗效。有一次因为工作在曲孜卡的度假村住过几天,院子里就有一个巨大的温泉游泳池,白天阳光明晃晃地照耀,整个院子都反着银光,到了傍晚才好下池去游,爬在池边向外一望,就是澜沧江奔腾的急流。通常标准间会配个浴缸,曲孜卡配的却是温泉池,粗大的水龙头一开,热水喷出满室热气,在自己房间里泡温泉、看电视、听音乐,累了扑倒在床小睡,可以泡了又睡睡了又泡。若是三五好友同至,也可以到院子的大池里共泡,裸泡便男女分隔,带了泳衣就:“好好好,大家一起!”
藏地无处不传说,曲孜卡温泉自然不会例外,其中之一是说很早以前,藏区24 大神山之一的“卡瓦格博”即梅里雪山的第三个女儿“达美拥”游览来到此地,此时正当盐井一带瘟疫成灾,百姓正处在生离死别,水深火热之中,看到此景的她心生怜悯,垂泪化作温泉供百姓医治疾病。
其中之二说“达美拥”女神到这一带来体验生活时,看到这里的百姓生活相当贫困,处处都是满目沧桑、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点洞取水,恰好点出了股股温泉水,用这些水洗澡能治百病。从此以后,这里的疾病少了。同时她将自己的身体化为“达美拥”雪山,永远留在了盐井。百姓把她敬奉为神,就此成了如意仙尊。
从曲孜卡出发还有一条超级徒步线路,从海拔2500米的曲孜卡出发向上攀登海拔6434米的达美拥雪山,落差达到3900多米,一路可观赏高海拔的湖泊“措那旺姆湖”,能亲身感受到“一山有四季”的风光,从山顶眺望,群山蜿蜒起伏,俯瞰汹涌澎湃的澜沧江。
查果西沟巨石上的印记
芒康县的盐井是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澜沧江两岸的盐田是盐井的代码,现在在这条曾经的茶马古道上,依然可以看到运盐的驴队或是马帮,只是它们已经不再是远行的队伍。在这个主要以藏族和纳西族混居的山谷里的村庄,居然还有西藏境内惟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在盐田沿河向北十几公里外的曲孜卡,居然还有温泉。每年有无数的游人从盐井路过,他们知道盐田,进过教堂,甚至泡过温泉,但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就在路边不远处就有远在吐蕃时代就存在的石刻造像。
查果西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山沟,南北两岸峭壁对峙。沟内有小溪和乡村道路。小溪自东向西流过。沟南侧的崖壁上有单阴线、双阴线或减地浅浮雕的六字真言、藏文经咒、佛塔等,但与造像无关。调查中也没有发现与造像有关的藏或汉文题记。
保护造像的小拉康位于小溪北、乡村道路南,归觉龙村(lcang lung tshun)噶达寺(skar mdav dgon)管辖,造像雕凿在一块面南的大岩石和一块面西的小岩石上。岩石位于拉康内中部偏后处。其中,面南大石上部略向前倾,从正面看呈圆拱形,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历经常年烟熏和触摸,现在已沾满酥油和钱币,油黑光亮,前面建有小供台,上以酥油灯和布施钱币供奉,上部悬挂经幡、哈达。该处造像在上世纪80年代末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张建林研究员2006年曾对造像进行了考察,将4尊浮雕造像认定为吐蕃时代雕刻的大日如来、二菩萨、一供养人。
起初也许是仿如天至的巨石,被心怀虔诚信仰的工匠发现,遂雕凿佛像其上,渐而信徒围拜,后人建起加以保护的房子也成为有神性的拉康。
TIPS
交通:国道214线途径曲孜卡,距云南省德钦县120公里,距盐井10公里,距芒康县城102公里。路况很好。查果沟距离曲孜卡5公里,在去往盐井的方向的路左侧,有路牌指示。
食宿:曲孜卡乡有几家温泉度假村可以同时住宿和吃饭,标准间在180元到280元之间。
第四站 在盐井听传奇
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盐井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紧依澜沧江,江两岸卤水丰富,呈自然泉涌状而出。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一处井盐,然后背取卤水至江边低平处,同样地围成田,让日光蒸晒,水尽后便是粗盐,再将粗盐背回各家平坦的屋项进一步晾晒打理就可等候盐商的收购了。盐井晒盐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从格萨尔王时期就有晒盐历史。格萨尔王与纳西为争夺盐井盐田还有过一场战争。据历史考证,从唐朝以前就有盐井晒盐的历史。要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没有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盐井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 盐井博物馆建在纳西民族乡,走214国道一进镇就能看到。所有消失的历史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不被查觉却已慢慢远去。一座博物馆,收集到的是实物,纪录的曾经存在,见证的却是历史。盐田博物馆当然以盐田的器物为主,也讲历史,也有故事,更是作为茶马古道上与盐相关的最直接的表现。尤其是初到盐井,初次入藏,再初次亲历茶马古道,盐田博物馆真可是最适时适地打开的教科书。
从盐田博物馆门前的小路沿着山路狂奔,急转加上冲下降,侧身就是悬崖,崖下便是翻滚着黄色巨浪的澜沧江。今年再去去盐田的路已民经修好成了柏油路面,靠江的一侧也修了防护栏,盐田前修起了几个介绍牌,写着盐田的历史和性质,如此规划对游客确实可有些初步的了解,虽然于自然天地间的盐田失去了几分原本的韵味。
盐田晒盐的时间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来年的三月。几年前去下盐井的盐田,从上层的盐池下去,低矮而潮湿空间内盐池一个接着一个。女人用水泥修补池子。池田有数层,每层之间有木头支起,从上面渗透下来的水结了晶一条条地吊在顶上。层层之间有只能容下一只脚的小路或是一根木头削成的梯子,我徒手上下都需要极度小心,不知那些身背盐水的女人是如何练就了健步如飞的本领。
盐池很像是一个迷宫,从缝隙里可以看到河对岸的盐田从河边向上沿着山坡层层建起,高原的阳光阴晴变幻,使得水声滔滔的宁静山谷有了神奇而灵动的气息。终于下到江边,河水急流,高大的木桩子从江岸支撑着起,盐池里的水因为有了光线而显得清透。三个正在远处一个小池中洗澡的小姑娘见到我之后快速爬起穿好衣服,顶着湿淋淋的头发抱个柱子悄悄地探头观察。
盐田晒盐的时间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来年的三月 盐田外的村庄和村边的白塔正在最后一道余辉中显现光彩。最近一次去,两位阿佳坐在田边,表示如果要拍照片,她们可以去背盐水,每次收费10元,其实对于要拍到真实盐田的摄影师来讲,或许这也并不过份,劳动是对等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上盐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村边高大的钟楼和十字架的教堂。盐井天主教堂是1858年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邓得亮神父所建,藏式土木结构的老教堂前几年被重新翻修建成了水泥建筑。
据说从1858年至1949年先后有17位外同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及开展宗教活动。盐井乡的天主教堂,是历尽艰辛的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保留下来的惟一教堂。盐井是西藏境内纳西族聚集地,村子里外来的纳西族基本信奉藏传佛教,而藏族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有趣的是夫妇宗教信仰不同,就在大厅的主位上一边挂着耶稣像,一边供着佛位,各敬各的神,互不干扰。但不管是纳西族还是藏族的服装都是一致的,都是藏族打扮。
上盐井村去盐田只能是徒步而行,从村庄的西侧沿着村边的路曲折向下,单程大约要走二个小时,沿山梁下行,直达白盐田,站在高处俯视澜沧江水,河对岸的山坡上白色围墙构成的村庄轮廓清晰,阳光透过云在山川河流与村庄间缓慢移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至于是看没看到制盐的全过程,已不再那么重要。
从镇上去盐田还有一条徒步路线,必须得问明当地人,沿着镇外的小路徒步,路程相对另外二条就近了很多,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盐田,走到盐田边却原来是与另外一条去下盐井村的路在大桥边重合。这条徒步路虽然仅是山间小路,却有一路风光,途中还有小佛塔和已经废弃的宅院。
TIPS
交通: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柏油路面修了没几年,路况非常的棒。从镇上去往盐田的路只有一条能通车,其余的路都只能造又脚或是骑上毛驴。
食宿:建议住在曲孜卡温泉,温泉一带建起了数家度假宾馆,标准间120元到200元不待,每间客房里都带有温泉池,每家的环境都很不错,而且自带餐厅。盐井镇上也有几家当地人家的客栈,比较简单。盐井最著名的食物就是加加面,每碗只一筷子面,极具特色。
游:盐井有天主教堂,曲孜卡温泉,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也在小镇距离不远处。(文/王郢 图/王郢 向远湛 芒康县旅游局)
相关阅读:
芒康盐井: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组图)
滇藏线接川藏南线线路攻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