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2 17:06:25
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和“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美称,是一部苗族的史书、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坐落在雷公山的北面,海拔 800多米,距雷山县城 38公里,距州府凯里 29公里,距省府贵阳240公里。西江苗寨由东引、羊排、南贵、也东、水寨、平寨、也蒿、欧嘎八个自然村寨连接组成的,居住 1300多户,6000余人。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状如布达拉宫,呈现在西江。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苗寨环境优美,四面环山,相互拥抱,层层梯田连接云天,这里森林郁郁葱葱极目苍翠,一条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呈 S型穿寨而过,把苗寨一分为二。苗家人在不足一公里的河岸上建造五座风雨桥又把东西两岸紧紧相连。这里的山总是与水相伴,这里的水紧紧与山相依,恋恋不舍。看!这里的山展示了苗家男儿的阳刚之气,这里的水体现了苗家姑娘漂亮和阴柔之美,这里构成了一部既有阳刚之气,又有阴柔之美的千古绝唱。
吊脚楼 何谓西江?它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说到居住,不得不说雷山苗家的吊脚木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建筑结构:三间正房,两间偏房,分为五柱、七柱、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观赏性。苗族木匠用一根线、一把直尺、一把斧、一把锉子、不用一钉一铆、不要图纸 ,全凭借记忆的结构。在陡悬的石壁上立起一座座房子,使用寿命不低于三百年。
苗家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苗王服饰 雷山苗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脚木楼为主。纯木质结构,各寨民宅,大都于半山腰与偏坡间修建。延续唐宋以来风格,各代又有所改进,自称格局。苗民多以支系家族聚居,以团结共同防备其他对抗实力的侵扰,且多聚居山区,宅基地势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边着地,半边吊脚,即有不占地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美观大方之感。大小寨子,顺坡而居,层层叠叠,屋脊鳞次栉比,十分壮美。修建吊脚木楼是十分讲究的,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联立式,自成天井口格,颇见大气。一般的吊脚木楼,有四排三间或五排四间,各间宽敞,人居舒适。畜棚禽舍,一般都设在房侧或房后,也有用楼脚围棚立圈作饲养畜禽,既方便管理,又干净卫生。有的人家还在房后房边建起一小栋专门囤装粮食的谷仓,有的利用吊脚木楼边搭架木板作晒场,白天晒些谷物或蔬菜,晚间还可纳凉休息。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 ,每层进深各为 6尺多,各层面积约 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 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修建新楼 凡盖瓦的大屋房顶,屋檐造型十分讲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双对称的飞禽形象,或放上数只泥塑飞鸽。有的能工巧匠,将屋檐锯成波浪形状的长板托起,檐底瓦和托板都涂白灰,使其轮廓分明,分外醒目。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头都凿成齿轮图案,以图装饰木楼,别具风格。有的以 3间正房再搭一个或两个偏厦。总是配建对称、高低合度。一栋房屋的周围面积是 90至 150平方米,两头外间内房及偏夏的楼上楼下作卧室,也有用作厨房的,中堂是迎客间,摆长桌请客的用餐间,也是各家生活活动的主场地。
白雪覆盖的吊脚楼 吊脚楼建筑,最讲究的还在中堂间边也是前檐下中部方位上,装上长 3米到 3.7米的美人靠,栏杆设置形式十分讲究,整座房屋能因栏杆造型风格而生色。一般栏杆作凳高于足下楼板 39至 45厘米,拉杆高度在 39至 66厘米,栏杆是 27至 35条三指宽形如弯月的小方条,以 6.6至 10厘米间隔排列上下凿孔对接固定,方扎在直径 20厘米左右的棱角横柱上坐凳厚板在5至7厘米,宽30至35厘米。靠背栏杆下是平板精装,干净清爽,气派不凡。
苗家姑娘 含吊脚木楼在内的苗家古老民宅建筑,各寨均有能工巧匠,有些工匠是祖传了若干代的。新房奠基或砍伐首根选建房使用的树木,请造房下墨线之主匠,都择日而行之。立房时间更是讲究,一般在打米过后过苗年期间秋冬时间立房,都择吉日以图日后吉利。有的村寨修造新房选择中柱时,必须是向阳山的杉木、且木直、不断尖。居宅朝向,也有讲究,有坐南朝北,有坐西朝东,如有临近水域之房,不能横栏水向,房门对凹冲,不对山脊,在房的背脊也不能有凶山巨岩,等等。
绚丽多彩的传统手工艺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银匠 银饰
雷山西江镇控拜村、麻料村、乌高村有 500多年的银饰工艺历史,村里的成年男子大都能掌握打制银饰技术。他们从小学艺,世代承袭,至今仍是手工打制,形成铸炼、锤打、编织、洗涤等一整套工艺流程。打制工具主要包括:火炉、风箱、蜡锅(俗称“银锅”)、铁锤、铁钻、铁橙、冲具、刻刀、丝眼板、铜盆、钳子、镊子、油灯、吹管、纹样模具等。银饰加工从熔银至完成需要 8道工序,其基本流程是:熔银、制条料、制丝料、制片料、压花、编织、装配、清洗等。银饰加工技术十分精细,造型别致,富有气派,种类丰富,约有 40种之多。根据着装使用部位,银饰大体可分头饰、手饰、身饰、衣帽饰等四部位形状,其中:头饰 24种,手饰11 种,身饰 11种,衣帽饰有 7种。此外,还有生活用银具,如:银碗、银筷、银杯、银盘等。银饰有不同式样,有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苗族传统风格的沿袭,更多地则是苗族工匠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他们通过自己的精湛手艺,把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铸制融入银饰中,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失,雷山银饰制作艺人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献艺和加工制作,有的到香港,台湾,有的远涉日本。
刺绣 刺绣
刺绣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大师刘海栗评价苗族刺绣工艺是“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雷山苗族刺绣多作衣裙、围裙、门帘、被面、枕头、帐帘等的装饰。其刺绣针法主要有平绣、堆花、辫绣、缠绣等几种。
挑花
雷山苗族挑花先不起样,数纱挑刺,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手法。由于对比色、相关色组合在一幅图案上,给人一种跳跃、活泼的感观。挑花图案主要装饰在袖口、领边上,取材于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类,构图别致、色彩艳丽、和谐大方。勤劳的苗家女,很小就开始抽花样、挑花,切磋技艺,充实意趣,陶冶女儿心性。
花带
花带刺绣有宽窄之分,宽的如手掌,花色众多,有龙纹花、蛇纹花、勾手花、连环花、辣子花、小米花、睡“8”花等,色彩为黑白、红白、绿红、紫白以及全红、全绿、全紫等。女人用花带主要是作裙上飘带,缠栓小腿,有的也作头上装饰;男人则作提包、背包的提带、裤带、腰带和伞带。
织锦
雷山苗族织锦分素、彩两种。其纹样为几何纹样或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和人物等纹样,色彩强烈对比而又协调统一是织锦艺术的突出特点。织锦的色彩配置,或在素底上织彩,或在彩底上织素。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巧妙地运用复线、金银线,取得极为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织锦的另一艺术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数纱技法,采用打散结构将诸多的形体用几何纹充分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苗族妇女就喜爱用刺绣来点缀衣帽,装饰自己,打扮得像花朵般美丽。从衣服到帽子到鞋,都无一不显示出她们自己独特的匠心。苗族姑娘从七岁起就开始在妈妈、姐姐、嫂嫂们的指导下学习挑花绣朵,直到戴上老花镜时,还不停地绣。她们的一生中,约有一半时间都在从事挑花手工创作活动上。所以苗族妇女都能熟练地运用传统的平绣、辫绣、皱绣、锁绣、盘绦绣等多种不同手法绣制各种类型的花纹图案。苗族的刺绣工艺精美,色彩强烈,所选题材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花草等。花卉图案清秀匀称,一幅幅精美的刺绣蕴涵着苗族妇女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苗族刺绣工艺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同是一样的图案、色彩各有不同。一幅幅图案,就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水彩画般鲜艳夺目。这些简朴典雅的花纹图样,是苗族妇女心灵手巧、聪明才智的表现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点点繁星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是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当你带着一身的疲惫来到西江,看到这里的田园、流水、风雨桥、人家,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西江,俨然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能成为慰藉你心灵的家园。远方的客人来了,你千万先别忙着走,城市的红灯绿酒固然让人迷醉,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几千盏灯缭绕的夜景,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关阅读:
西江千户苗寨:“游方之旅”的纯美爱情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用美丽回答一切